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準備]北京到巴黎的準備心得

  • 路線規劃
  • 收集旅行經驗
  • 心理準備:關於「安全」


  • 路線規劃
路線大概有幾種類型:
  1. 線性。例如:北京到烏魯木齊
  2. 環形。例如:環台灣島、環北海道
  3. 主題跳躍型。例如:環法賽的經典賽道,一些路段也許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開車經過。
  4. 跨國型。可能需要綜合海陸空幾種交通工具,來完成兩點或是全球的旅行。
    路線可以有很多選擇,說穿了其實只是要問,你要去哪裡?從哪裡開始?想經過哪裡?
    旅行也可以有很多方法,單車是其中一種速度合宜又方便跟人群接觸的方式。但是你是在旅行還是修行?旅行的中實際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旅遊的心境是觀光、冒險還是流浪?

    這部分真是讓我還有許多臺灣的單車騎士做足了功課、費盡心思。因為台灣護照在非主流旅遊國家真的很尷尬。
    北京到巴黎是線性的跨國旅行,所以我的規劃原則還是:能夠用騎的就不要坐車。
但是,有時候還是會迫於地理上的限制、每個國家簽證上的彈性、單車能夠前進的距離有限(~100 km/day)、爬升的高度有限(~100 m/hr),以及旅行和趕路之間的折衷,讓我的旅行沒辦法如此單純。

    如果真的要「純」北京到巴黎,經過蒙古以後,往北走俄羅斯還是唯一選擇(in 2017),因為哈薩克今年只給台灣人落地簽證。另外一條路我沒有特別研究簽證,或許是可行的:絲路南線,從中國出發走東南亞或是西藏到印度,穿過巴基斯坦進入伊朗和土耳其。

    路線規劃詳細的碎碎念,我已經記錄在路線規劃上、中及下,有興趣的可以看。



===


  • 收集旅行經驗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旅行者:
一種是會盡力收集其他人旅行經驗、降低出其不意事件發生的人;另外一種是安排好大致方向,就按下START開始展開冒險的人。

上面這種二分法應該是錯誤的
因為邏輯上,只有一種二分法是絕對正確的,使用二分法的人跟不喜歡二分法的人。(我到底在玩什麼哲學.....)

我覺得我是前者盡力準備的人。
所以從弄簽證我就不斷不斷的上網google。維基百科跟google絕對是你的好朋友,還有集眾人之智的背包客棧,這個我就不贅述了。
有時候如果你願意用英文搜尋,這個世界也會提供你更廣的建議,例如LonelyPlanet;以及更多的廉價機票網站。

像下面的網站就是世界各國是否發給台灣簽證的維基百科情報與表格,可以點開請參考:
分成免簽、落地簽、電子簽、正式簽證、就是不給你簽

不過你也不要搜尋太多照片、影片去過乾癮,尤其是未來VR虛擬實境資源越來越豐富的時候。你可能帶著VR看完埃及古夫金字塔後,換台看阿拉斯加極光真是好棒棒,但是,有時候這樣只是破壞你真的親眼看到那霎那的震撼感而已。

    另外一個情報來源,大概就是離開電腦前,走出門尋找那些也同樣有類似旅行經驗的人。
    這些人其實不會憑空出現在你的雷達裡,他們要去哪裡找?
    呃......網路上(自打臉打的啪啪作響)。我的意思是,你總是會在網路上看到一些網誌海外單車旅行經驗分享的某社群網站社團或網誌。更直接一點的,那就是看看:

在哪裡曾經聽到或看到激勵人心的單車旅行作家?
是誰整天洗腦你單車壯遊一下哇哈哇哈很爽快?
是誰常常八卦有誰誰去了哪裡騎車被搶的驚悚都市傳說?
是誰人繼續填充你在台灣環島一圈後的單車夢?

當你仔細思考上面的解答,其實你就可以立馬找看看這些人的聯絡方式,絕對比你想像中多出很多人。

特別是,當你認為台灣單車環島一圈已經變成人生標準配備時,離開台灣去騎車,就有機會變成夢想的浮水印,隱隱約約蓋在你未來的履歷上。

也許你已經聽過或是正要接受他人的旅行經驗,切記一件事情,他(們)的經歷,未必會發生在你身上,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個人分享的經驗你照著走也許可以很類似,但是要被複製是很困難的。(特別是一些拉贊助或是獨占性的成果)

    別人會遇到的倒楣事有機會遇到,像是被偷、被搶、被勒索、被撞、被侵犯,但是我也相信這些事情即使乖乖待在台灣你有機會遇到。
    不要因為別人的分享就覺得那邊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樣完全是形成刻板印象,除非你具有主觀經驗依據去判斷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區域的人們是這樣的,再用不客觀的角度向人說嘴去。
    旅行所遇到的當地人、天氣、環境、遭遇一定會不同,這也是旅行好玩的地方,因為同樣路線,但是際遇不禁相同。這也是自由旅行的變化性和有趣之處。


===


  • 心理準備:關於「安全」
    幾天前,我去台北青年活動中心聽一個演講,主辦單位的交流服務徐課長,向我們說台北市政府有提供國中或高中在學學生,旅行和壯遊的計劃申請補助,鼓勵青少年走出舒適圈。
他和現場有去(和準備去的我)壯遊的朋友聊天,分享一些家長和青少年壯遊最敏感的議題:安全。
一個人出去背包客、騎單車旅遊安全嗎?會不會被搶被偷?安不安全啊?

    安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且沒有什麼絕對安全的位置。
    如果你整天收看台灣的新聞台,不走出門看看老百姓的臉,大概會覺得台灣超級恐怖吧。但是事實上台灣相對安全:
    我個人喜歡像科學家一樣用數字做為證據,不如google一些公開的圖表給大家參考吧!

犯罪率指數:
全白的是沒有資料,不是犯罪率低的意思

可以看到東亞和台灣真的相對安全,但是一些先進國家,怎麼犯罪率也頗高的?
所以你覺得安全的國家,就真的安全嗎?


 殺人事件比例:

科南和金田一存在的日本一定是另外一個平行時空,不然演一集卡通就破表了。
Homocide=殺人


這一張每10萬個人中被監禁的人數就更耐人尋味了:
 
Most of us can as we choose make of this world either a palace or a prison. by John Lubbock

    回歸主題,我覺得安不安全有時候與「個人行為」很有關係。
    也許說自己運氣好所以都沒有發生危險,但是很難說運氣不好就是會遇到危險;錢財不露白這類大家都有的旅遊常識,就是個人行為中避免發生危險的法門。
    認為有潛在的危險,就應該設法避開危險,趨吉避凶是求生之道。這也暗示危險跟個人的準備態度有關係。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危險設法避開,或是沒有評估風險,就任性執行某些行動,就會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
    例如去登山的人都知道,在潮濕的氣候每上升100公尺溫度會下降0.6度,所以玉山海拔3952公尺,大概就是會比平地低24度,中央氣象局也可以查詢的到即時的風向和溫度。收集情報和做出適當的判定,沒有理由會在玉山會因為氣溫而有危險,因為可以提前做功課、做準備。
    如果沒有理性分析一件旅行或是行動中帶有的風險,不要跟我說你覺得這樣很危險或是很安全,因為連危險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怎麼知道你很安全?
    直覺認定一件活動很危險就不敢做,這不是理性的人的選擇;知道危險在那邊沒有做出反應,更不是理性的行為。

    說穿了「安全」不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