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結束是另外一個開始


結束是另外一個開始,不管我想不想。總是這樣發生。

很自然的,旅程結束,回到家裡開始處理騎車時在腦中列好的眾多checklists,實在有太多想要完成的願望,甚至不亞於想要完成旅途本身強烈,甚至完成這些checklists變成我騎到巴黎鐵塔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我回到台灣家裡後,我很滿意地以很穩定的效率完成這些事情後(原諒我不把這份清單公開,內容實在有點蠢),大概就來到四月,然後是幾週的沈澱期。四月下旬時第一次做warmshower的host絕對是一個腦袋回溯的高潮,我很開心一對法國情侶來我家作客,並且把我家當成台灣的最後一站。

很不幸的,接下來幾個月我身體執行目標的功能完全停下來了,因為突然間很多動機消失了、在意的事情不再重要、心理原則不再有強制性、想通一切是這麼不需要意義,這段時間我只是生存以下。

但最近我漸漸的覺得在上一次旅行中停下來,摸著路找回到家的感覺,讓此肆無忌憚的記憶提取每一次雜亂無章的故事:記憶中閃過某個國家陌生城市的場景需要歸位,那個在沙漠中某個上坡終點的酷熱值得喘息,綠意盎然小村莊裡回首的藍色屋頂得由心中的快門眨眼封存。我知道這些蒙太奇般的記憶片段絕對會繼續發生在我接下來的生命中,但是如果不把它們簡單記錄下來,我就要繼續被折磨下去,因此發現自己需要有一件事情按下煞車,讓自己穩穩的過彎滑進下一個階段。



所以方法很簡單,就是來整理遊記---該來的還是要來,出來混就是要還。

在出發前,有個影響路線很深的車友,我們約出來坐在咖啡館,和我分享好多路上發生的故事和恐怖的經歷,我可以感受故事驚聳的張力,和令人難忘的有趣的回憶,(當我自己走過那些地方的時候,也有87%擬真地經歷過的同步感)。那時候我問他,怎麼不嘗試把路上發生這麼精彩故事寫下來呢?

他跟我說:怕自己發生的壞經歷會影響到看到文章的人,進而改變他們對於那個國家的看法。我當時候說:有理智的人都應該可以判斷他人對一個地方的描述,產生想法是刻板印象,或是能夠有機會親自去體驗的契機。更何況在一個文本的完成的瞬間,作者就已經死了,作者蛻變成另外一個人,留下那個瞬間的文本由一千個不同的讀者解讀成一千零一種故事版本,就是這樣神奇。

接著,就該換我開始寫小說了,既然我人生中的八個月過的比大部分人精彩,又有「終結旅行」的必要,其實我一直都還再找一個旅行終結點,總是找不到停下來的機會。我也同意心裡一個賊賊的聲音說:「另外一個開始就是結束,開始下一趟旅行就是上次旅行的結束啦,嘻嘻。」

同樣的路線中旅程永遠不會相同,那些讓我步步築起單車夢的那些自行車旅行的前輩們,我既沒辦法像他們一樣騎車,更不可能有重複的故事:胡榮華在處處未知的條件穿越歐亞非,看著洪川單騎10000里無限憧憬,讀謝旺霖轉入西藏的衝擊,每日一回的Deray嘎嘎嘎一起過去完成式。希望要能寫出來,才會是真的。無論如何,完成記錄就必須要樂意承受許多艱苦的靈感榨汁和幾千小時的打字,用步步進逼來捕捉狂野的回憶才會顯得特別鮮明。

我會從吉爾吉斯段開始寫,在旅行中寫了一段比斯凱克的經歷,故事會先從這裡發展,中國段落我希望留到最後,因為它對我來說複雜一些,一些技術性的文章和贊助廠商的內容可能獨立先寫出來。另外一些特別痛苦的片段也許可以先寫,避免我未來一再回憶它(每一次跟別人講這幾個故事我就要頭暈反胃一次),當然我也興奮期待分享每個旅程中特別美好的片段,它們將會是我努力寫下去的動力泉源。


好,讓我們從「歡迎光臨比斯凱克(上)」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